前言
设计师可能真的要感谢这个时代。
在AI再一次来临,交互体验的进化可以从概念走入现实。
百度地图迎来的新框架,也是触及未来的实践。
2019年,我们交付了一个什么样的框架,什么是地图的智能化框架。
这是一个开章,我们也会持续跟大家分享智能化的地图体验设计。
智能化地图的交互框架进化
百度地图的交互框架,经历了工具型、被动智能型、主动智能型的进化。
2017年-工具型地图
2018年-被动智能型地图
2019年-主动智能型地图
首页框架与关键模型的关系,从形式上体现了交互框架的性质。
工具型的地图框架,以工具的逻辑组织为优先目标。传统图区为主视图,将服务入口围绕图区排布,受到传统车机与手持移动设备的应用模型影响。典型的是地图检索模型的入口通常置于布局顶端,是近年通用搜索模型的设计,未能完成对手持移动设备用户的行为迁移产生的结果。
被动智能型的地图框架,在工具型基础上,提供对唯一智能内容模型的连接。这是平衡工程、概念认知、行为认知的选择。在百度地图的设计中,“小度助手”的存在意义在此。这是一种设计的叙事技巧。在AI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不知道这些新的设计与技术如何使用,我必须把他们带入一个虚拟的故事里。借助现有社会文化的已有认知——“小度≈智能 助手≈智能”,借助已有的交互模型,寻求表象与使用的共识与认知一致。
主动智能型的地图框架,是在被动智能型的进化。这个进化的关键驱动力是,工具型的地图框架不能满足用户对于日益丰富的地图服务获取有效性的提升。数据积累与AI技术进步,是完成服务与用户匹配的基础;主动智能型交互框架的产生,是完成行为进化的途径。百度地图的智能化框架,典型的是以行为逻辑组织服务并简化框架层次,将当下用户的精确需要直接呈现。这个探索实践也将从GUI泛化至VUI的接口设计。
这个模型进化的过程,背后是遵循着人机交互的基础原理。环境、人、设备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下的结果也是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电子地图的必然选择,是为有效的交互设计创新实践。
智能化地图的信息流动进化
我们怎么理解信息的流动。十分欣赏Flank在2011年一篇报基于Windows Phone设计报道中对于信息流动的理解——Windows Phone 想要达到的就是:让用户能够没有任何阻力的在整个场景中流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聚焦于信息层面而不是应用程序的原因。你的生活和需求不是局限于一个个单独 App 的孤岛,而是不停的穿梭在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的。
当下设备的智能化,促进人的生活进一步数字化。生活轨迹形成流动的信息,在这个信息流中,在不同的时间、设备、环境都映射了不同的信息。智能化地图的信息流动,即是以地理位置为基准形成的信息流。
在表现层,地图与Facebook兴起的信息流存在差异。智能化地图的信息流需要从诉求与表达解构。解构的过程是用户对于服务认知与服务承载的理想形态的相互作用,且具有随机性。地图不会需要基于页面无限循环的多媒体信息流,因为其信息流优先基于抽象的一般信息获取,而地图优先基于虚拟或物理位置的迁移。
百度地图智能化框架-底图联动
在上述的底图联动模型中,百度地图解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信息流动的结果。
人的线下轨迹,有着从公司到家的物理位置的迁移;线上轨迹,会对应操作寻找特定时间的高效路线,并遵循线上导向,从而完成物理迁移。
这个过程的多次重现,会产生一个时间与环境的映射关系——20:00的百度大厦将要发生导航回家的服务。所以某个用户的百度地图信息流产生了流动,将即将发生的路线从过往深层的界面逻辑中被提取到了顶层。也就得到一个主动进行空间利用的动态视图与动态底图。
智能化地图交互框架的局限性
交互设计做为一个交叉学科,保持理性是得以有效整合、持续交付的基础。任何交互行为的设计都有其局限性,这是由不同时间下的生产背景、技术发展、信息积累、用户认知层次作用影响。当下地图的智能化交互框架,其局限性在于模型稳定性与跨设备认知。
特别是在手持设备,会提供更主动直接的服务,背后需要对群体与个体信息流的精确理解,但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会使得交互框架本身不稳定,以至影响用户对特定服务调用的预期与信心。
交互框架的存在,是一个工程内在的逻辑概念,从用户视角无法对其定义精确表达。伴随地图服务在多设备多通道的载体延展,其智能化形态就会更为抽象,且难以指明。从而进化为系统性设计的一部分。其终极形态所表现的产品意义便与当前的符号无关。用户无需被构建理解智能化框架的地图意味着什么,是因为地图天然具备智能化。
写在后面
百度地图,过往比较少的会分享对于自己设计的理解。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对设计师有益。
——百度地图UX团队
↓↓↓↓↓ 2019年初的两个视频创作 ↓↓↓↓↓
《未来交通概念设计2030_百度地图》
《百度世界大会2018_AIG追光设计_The Laughing Heart》